1943年在南路活动的,还有桂林“七九事件”和南宁“一·一五事件”发生后,从南宁撤退到钦县的广西党组织的党员,他们于1943年夏建立了中共南路特支,书记康浪平。特支有党员10多人,他们在钦县的长滩、小董、大寺、贵洞和防城、上思等县的农村开展抗日宣传工作。1945年2月,康浪平根据桂西南区特派员覃桂荣的指示,返回邕宁县八尺区那莲乡组织抗日武装,后被反动分子杀害。
桂林栖同志为文艺繁荣也是尽责的。他把安庆地区流行的怀腔艺人带到黄梅去交流学习也是一番好意。但他把新形成的唱法命名黄梅戏,就为以后争端埋下了隐患。
很明显!新形成的黄梅戏一直是安庆人的主场,黄梅及湖北在学唱黄梅戏上,至今仍在受训于安徽。包括各种名角及黄梅戏院一直受安徽直接影响,在此背景下认定黄梅县是黄梅戏的发源地,理所当然地受到安庆民众强烈反对。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没有桂的撮合就很难形成新的黄梅戏。但很明显新戏是怀腔黄梅调的结合,把黄梅县作为唯一的起源地显然是错误的。
另外,请湖北朋友别拿乒乓球来说事,这很无知!中英不是一个人种,文化和爱好也相差甚远,而黄梅与安庆同文同种同文化圈,彼此的文化习俗不可能有大的差异。看看豫剧的传播范围就知道地方戏的含义是:同文同种、相近的语言和习俗就会传唱同一个剧种,还有越剧也一样。
如果说这件事情来谈黄梅戏,这确实也是不少安庆人现在纠结的话题。好多人会说如果当初黄梅戏没有从皖剧改名黄梅戏,那么今天是不是就没有这样的事情了?
大多数了解当时情况的安庆人和安徽的朋友们说:黄梅戏改名这件事是差不多就是湖北桂林西的个人意志。湖北黄冈黄梅县人的桂林栖当时把安庆的皖剧更名为:黄梅戏,这事在50年代时有大多数安庆本地黄梅戏艺人反对,可是他当时是安庆的市委书记,又是后来的安徽省的宣传部长,所以也算是他独断专行下一锤定音了这件事情!
时间过去半个多世纪后,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件事情,有太多的安庆和安徽人确实认为当时桂林西的做法就为今天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因为我们也经常听到湖北黄冈人这样问我们:安庆没有戏,为什么不叫安庆戏?(黄梅戏没有安庆)这样的回答我们也只能说印度洋,难道是印度的?北美洲的黄石公园难道是湖北黄石的?

这样的回答虽然有点让人啼笑皆非,但确实是因为名字而被不少人诟病。安庆黄梅戏面对湖北黄冈县黄冈市的黄梅县碰瓷安庆黄梅戏有了可蹭之点。
我们都知道:安庆黄梅戏前身是由各地的采茶戏经过1952年戏曲改革的新戏曲,才造就了今天的安庆黄梅戏。
采茶戏前身是采茶歌,而采茶歌是以:各种民间戏剧小调(桐城歌、怀宁、潜山采茶歌、九江采茶歌、信阳采茶民宿歌舞……),最后演变成为各地方言的采茶戏。
知道采茶戏发展传播历史的人都知道:如果今天某些地方定义起源地为黄梅县,那就打脸历史记载西江淮地区采茶歌如何传入的历史了。

黄梅县是一个民国时期南北拼凑出来的黄冈市的小县城,他的历史短到不足百年的县城。要他如何谈论文化传承确实很难。我们说的现在黄梅县的文化传承不是传说来说事,就是碰瓷安庆文化历史,这里有太多无可奈何的话题,也确实让安庆人感觉到了有点无辜躺枪!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