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得从黄埔第六分校说起。
1938年1月,日本战机多次空袭南宁,南宁分校营房多处被炸,一周后迁往天然防空洞众多的桂林李家村,也就是现在的奇峰镇,并更名为桂林分校,也就是第六分校。
1939年1月,第六分校校舍基本建成,可以容纳3000人进行学习训练,但招收到学员经常超过这个数量。
为解决这个问题,当时的学校主任黄维决定在平乐县设置第六分校办学点,在平乐县北门外,也就是今天的平乐镇一小,借用寺庙和民房作学校营房。在平乐县受训的第六分校学员,最早的为第十五期,主要是十七期部分学员,后来军官训练总队也设在了平乐。学员经常参加当地抗日救亡活动。
据说,第六分校平乐县办学点的学员,一到平乐,就利用假日,着装整齐的到马路上进行大扫除。学员们还对县城两侧的马路进行维修,使两条道路相连形成环城公路,路两旁种上松树,这条路被命名为黄埔路,沿用至今。当时在路旁山麓建设有一个黄埔路公园,树立了一座“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并在碑座下塑了汉奸汪精卫夫妻的跪相。

目前桂林平乐县到贺州昭平县,便捷好走的路线就是走高速公路,但是高速非常绕,对两地往来的群众非常不方便。现在要在两县之间修一条直线的二级公路,道路全长约38公里。这条二级公路现己动工建设,预计2024年1月修建好,将极大方便沿线群众出行。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