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语言不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有所改变。

一般来讲,某一地的语言,有当地“土话”和“官话”之分。目前,各地除了“普通话”,“官话”在当地公众的日常生活交往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具体到广西桂林和湖南永州,虽然地处不同省市,但大都会“有永州朋友讲话与桂林话差不多”的感觉。
这是为何呢?
有人将原因其归结为“两地毗邻,生活习惯相似,日常交往密切”。
这当然不错,但不是全部。

其实,之所以永州、桂林语言相近,更重要的原因是两地同属一个语系。并且历史上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在语言的发展上有着诸多的“神同步”。
因此,对两地语言上的细微差别,非专业人士不能立即辨别。

形成这种状况,除了一般的语言体系变化可追溯到明清大迁徙外,更重要的是永州、桂林两地“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历史渊源。

永州、桂林地处五岭,为“南蛮”“百越”之地,在春秋战国时同属楚南境。
秦朝统一后,都属长沙郡零陵县(县治在今全州县)。
西汉置零陵郡,郡治在零陵县,下辖多个县和侯国,其中,今永州为泉陵侯国、今桂林属零陵县(后才设置为始安县),又同为一体。
东汉时,郡治才迁到现在的永州市。
秦以后,两地虽有行政区划上的多次短暂的分分合合,直至明洪武五年,桂林成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才彻底分开。:

尽管如此,但相对于中央政权而言,基本盘一直没变。
从语言体系上来看,不仅是同属“西南官话”体系,而且连方言都归于“湘语区”。

对永州、桂林“西南官话”影响深远的大规模移民,有那么好几次。
但与众不同、又特别著名的,是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为征服百越,而进行的军事行动并与之配套的人口大迁徙。

当时,秦始皇派出了五十万征伐大军,筑灵渠,连通湘水和漓水,从而沟通了长江、珠江水系。随后,迅速平定南越,新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三郡。
其中的桂林郡,并不是现在的桂林市,而是在梧州。今桂林市仍归属零陵县管辖。

这批征伐南越的将士,加上征调的民夫及以后充实的囚徒、民妇等,在秦朝灭亡后都留在了这里,繁衍生息。
直至一百年后的公元前111年,现在的桂林市才开始设置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
广西桂林是说桂林话,也称为桂林方言。桂林话属于汉语方言的一种,主要在广西桂林地区使用。桂林话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异,包括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桂林话在当地人之间广泛使用,是桂林地区的主要交流语言。与桂林话不同的是,粤语主要在广东地区使用,与桂林话在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桂林话和粤语是两种不同的方言。
评论列表 (0条)